端午节原来叫端五节,“端”是“初”的意思,“端五”即初五。因为唐太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日,为了避讳,改五为午,从此便有了端午的叫法。又因为午时为“阳辰”,所以端五又叫“端阳”。此日恰是五月初五,因之也称重午。
端午节是个比较复杂的节日,所以又有许多别称,也称夏节、浴兰节、女儿节、天中节、朱明节、地腊节、诗人节。端午节的别称之多,间接地说明了节俗起源的复杂性与多义性。关于端午节的来源,有四五种说法,似乎都有道理,因之后世形成的许多节俗与这四五种说法都有些联系。纪念屈原说是最广泛的一种说法,其次有:起于三代夏至节说;吴越民族图腾祭祀说:恶月恶日与驱邪辟邪说,等等。
在民俗传说中,端午节还与屈原以外的介子推、伍子胥、曹娥、陈临等历史人物有关。端午节俗的源头尽管有以上诸说,但条理一下,还是可以理清其大体脉络的。首先,端午节的节期和夏商周三代夏至习俗及恶月、恶日说有关。可以断定,夏至习俗及恶月恶日说是统一的,它的根源在于夏季的自然状况。炎夏暑热,毒虫滋生,瘴气易生,疫病易犯,加上食物的青黄不接,农作的极度繁忙,这些都给夏季罩上了阴郁的影子。缘此,视其中的某些时日为恶就顺理成章;同样顺理成章的是,相应的禊祓活动(如浴兰、除瘟)也必然产生。而食用某些夏令食品、划船佩物驱疫辟邪也是禊祓、逐邪活动的一个部分。所有这些,奠定了端午节俗的信仰基础。而屈原生活在与上述习俗相近的沅湘一带,他的人品、作为又颇给人们附会的契机,由此,许多本来就有的节俗便联系屈原的生平给予了新的解释。这种解释尽管是“半路出家”,但符合中国人的心理,所以也就对节俗的发展、完善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。
无论是夏商周三代的夏至习俗还是恶月恶日说,都说明了一个问题,即仲夏之月容易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毒害,宜于禊祓除瘟避毒。而避“五毒”则是端午节的核心内容。除瘟避毒的方法、手段则表现出多样的形式,这样也就形成了端午相较其它节日更为丰富多彩的驱除厌辟习俗。我们不妨以天水的端午节习俗为例,便可看出这些习俗与端午节多源说法的相关联系。
1、吃粽子、鼓角、凉粉、甜醅
端午节吃粽子是与屈原有关的主要节俗。粽子最早叫角黍,相传它是屈原落水后人们投给他的食品。起初人们只是将饭团投到江中给屈原吃,后来屈原给乡亲托梦,说饭团全被蛟龙吃了,以后要投,就用五角丝和楝树叶包裹饭团,这样蛟龙就不敢吃了。也有说蛟龙吃了带角的粽子,会划破口唇,不会伤到屈原的尸体了。由此便有了后来的粽子。粽子原来叫角黍,说明不专用糯米,北方许多地方就用黄米。
俗话说:“不食五月粽,寒衣不敢送。”可见粽子是一种可口应时、标志季候转换的节物。吃粽子纪念屈原的意义就十分明显了,而且它的社交、娱乐意义也长足发展了。“鼓角”就是五毒饼。北方许多地方在端阳节要做五毒饼,也叫玫瑰饼、藤萝饼,但天水人称为“鼓角”。鼓角就是用小麦粉烙成的饼子。但这种饼子不同于普通的饼子,要用模子等工具在饼面上刻出蛇、蜈蚣、蝎子、蜘蛛、蟾蜍的图案,使饼面凹凸起伏,形如鼓起的角(动物头部突出的部分也叫鼓角)。这种习俗大概与角黍相同,只因北方少糯米之故,因地制宜作了变通。
农村许多人家做鼓角时,不一定在饼面上扣出五毒图案,只是随意做出些花纹,取象征意义罢了。凉粉、甜醅二物,乡民尤其看重,是端午节馈赠亲友的主要礼品。天水民间多于端午节前一天,给至亲好友馈赠凉粉、甜醅。端午吃凉粉其实也是吃凉糕的变通。过去西北少糯米,也不像北方一些地方用黄米做的凉糕代替粽子,只能以凉粉代之了,全是物产所限。另一方面,凉粉清凉爽口,可以除暑热,与三代夏至说也有些关系。甜醅其实就是稠酒的半液体形态,民间于端午吃甜醅,其意义与饮雄黄酒相同,驱邪解毒,祈求健康而已。
2、佩戴香包、花花手
端午节编织、刺绣、佩戴香包的习俗涵义比较复杂。最早的端午节驱除五毒的材料是兰、芷、蘅、艾一类的香草,古人早有以此煎汤沐浴的习惯,所以端午节又叫“浴兰节”。屈原《楚辞》中即有“浴兰汤兮沐芳华”之句。《大戴礼记》亦云:“五月五日,蓄兰为沐浴。”兰汤沐浴之俗,从民俗信仰的角度来看,是为了除病驱瘟,从科学的角度看,则可收到卫生保健之效。后来人们变得聪明起来,觉得把兰、芷之类的香草晒干后揉成粉末,装在一个小布袋里,随时佩戴在身上,不是更方便么?除邪的效果不是更好么?香袋就这么产生了。最初的香袋叫“容臭”,“臭”是中性词,“容臭”就是装香草的袋子,后来就叫香包、荷包了。尽管现代人都普遍使用香水除邪保洁,但佩戴香包的习俗在端午节依然显得突出。
另一方面,人们在端午节佩戴香包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。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,他才华出众,忠贞爱国,却遭奸臣小人陷害,被楚王流放。但他至死不愿离开楚国一步,最后在“忠不被用”的绝望情况下,:“怀沙投江”,因而受到后世的爱戴追念。屈原在江汉洞庭间流浪时常行吟泽畔,喜欢把用兰、芷、蘅之类香草编织的花环戴在头上,以示自己高洁的人品,而他常在诗文中,又以薜荔(即爬山虎、蔓延极速)之类的杂草喻小人,与香草相对。后世佩戴香包,就有寓意仿效屈原高尚人品的意思。这是习俗的流变。
花花手是天水人的叫法。所谓花花手,就是“端午索”。还有许多叫法,如朱索、五色线、五彩缕、五色缕、五彩缯、长寿线、百岁索、从延缕、百索等。总之,是驱邪的材料。中国古代崇拜五色,以五色为吉祥色。按阴阳五行观念确定,五色指青、赤、黄、白、黑,天水民间在节日清晨,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、脚腕、脖子上拴五色线。系线时,禁忌儿童开口说话。拴在孩子身上的五色线不可随意弄断或丢弃,一直要到六月初六才可以取下来,或抛于房顶,或抛于河内。有些地方则是在端午后遇到的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取掉,弃法同前。戴五色线的意义在于可以使儿童避开“五毒”的伤害,扔到河里,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、疾病冲走,儿童可以平安健康,长命百岁。